转载自:亚翔航空
我国的国土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突发的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对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刚性需求。我国的交通体系建设十分发达,高速公路网络遍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致使车流量大,交通事故频发,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寻求向优质医疗资源转运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加上对外出旅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集会过程中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预案,医疗救援呈现出多点、多发、广布式的常态化增长需求。

在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灾害过程中,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无人机等航空器以其机动能力强、运动速度快、活动范围大、受地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是世界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应急救援手段。因此,以直升机和固定翼、无人机等航空器构成的现代航空救援体系是整体应急救援体系的生力军。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应急救援事业,发表过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习总书记在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关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集体学习中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救援手段,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高质量建设航空救援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航空救援作为航空力量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强的特点,尤其在短途运输、城市应急、医疗救援、森林防火、海上救助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建设完备的航空救援体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具有保驾护航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方式。航空救援也会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救援航空器的性能会造成作业区域限制,如高原地区需要载重能力较高的专业型高原航空器,对航空器性能以及机长专业要求很高,而在我国具有高原能力的飞机数量不够,短板突出。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航空救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百万人口拥有救援航空器数量、救援响应时间、救援服务质量评价、服务种类等诸多指标上仍有较大差距。国家高度重视航空救援发展,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成立相关主管部门,规范行业管理,使得航空救援体系初具雏形。我国航空救援力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集中管理的国家力量,另一类是可用于航空救援的社会力量。例如在电影《紧急救援》中出现的救助飞行队,即属于交通运输部下属的专业航空救援力量;而一些具备一定救援能力的通航公司则属于航空救援的社会力量。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也存在一定短板需要得到正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专业救援力量亟待加强
社会通用航空力量分散且参差不齐
航空应急救援保障基础设施不足
空域管理模式制约航空救援发展
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联动响应机制
缺少专业航空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

近年来,我国的航空救援事业以及航空救援系统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正在有序开展,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2017年)、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2018年)、民航局、国家卫健委《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等。这些文件从宏观政策、战略规划、具体实施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关于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事故处置的救援职能进行了归口统一管理,同时也将航空救援力量聚合到了一起,是我们国家应对第一类非常态化救援指挥调度、任务处置的主责部门。应急管理部对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高度重视,2019年9月6日颁布了《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方案》(应急[2019]89号)在“构建应急救援航空指挥平台”、“建设应急救援航空关键力量”、“完善应急救援航空保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实施计划。中国民用航空局(简称“民航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则从通航公司、通航机场的运行规范方面进行管理,在资金补贴方面鼓励和扶持通航产业的发展来助力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国家卫健委是从医疗领域对高效的新的救护手段进行了试点探索。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举全社会之力强力推动,立足体系构建、制度机制、规模发展、产业运作等要素,紧紧把握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快速反应、突出重点、专业发展、规模适当、完善配套等诸多因素,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专业机构等资源优势,统一规划,分步骤推进。中航材航空救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材航空救援”)作为“首支航空救援国家队”,致力于打造覆盖全国、服务全民、国际接轨,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航空救援服务体系;以省和地区为单位布局,向全国主要地区提供安全、高效的全天候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航空应急救援服务。公司成立以来,中航材紧跟习主席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依据急管理部应急〔2019〕89号文件精神,倾心倾力打造了应急航空救援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平台+服务的模式搭建起航空应急救援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对接平台,立足用好现有资源,整合可调用航空应急救援力量,服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用户,为国家应急救援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中航材制定了以“省”为单位率先开展试点,再将成功模式复制到其他省/地区,实现“以点带面”进而完成全国覆盖的业务发展思路。中航材在浙江省建设航空救援基地,并逐步辐射到长三角地区。在过程中,中航材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航空救援保障当中,与行业内外、国内国外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对接工作,结合各自优势资源,共谋发展,共同推动航空救援体系建设功能完善。2021年7月16日,河南省各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的洪灾。中航材反应迅速,充分履行央企责任、勇担重任,凭借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主动请缨,7月22日,以最快的速度协调集结一架多用途(配备专业机载医疗设备等)双发贝尔429直升机,克服重重困难,连夜启程赶往灾区现场,成为中央企业联合社会力量抗洪抢险“第一例”也是唯一的一例。在现场连续3天的救灾过程中,先后接到来自新华社航拍新闻报道,敬老院、学校、被困社区物资投送,医疗转院等多种需求,该直升机都能应对自如,不辱使命,总共起飞17架次,先后巡查灾情较为严重的新乡卫辉、鹤壁浚县、郑州白沙镇等地,投送物资近万件,救助百姓上千人。同时在驰援河南灾区后,又提前响应河北应急部门的需求,前往石家庄进行灾害预先巡查,为防灾减灾预案工作提供强有力决策支持。本次行动体现了中央企业应有的作风:在国家灾难面前挺身而出、不计得失、勇往直前的行动力和正能量,感染与带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纷纷效仿,充分发挥了央地一体的“集合优势”。中航材航空救援公司充分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和推动行业发展的使命,通过打造平台型公司,将航空救援各要素串联起来,从而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协助政府履行职能。搭建航空应急救援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对接平台,协助部委有效完成能力建设和布局,以及政府委托交办的其他任务。
助推应急能力与通航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通过执行政府应急救援任务,聚集通航运营核心资源,吸引通航上下游相关方参与,便利各种要素交流互通,不断推动通用航空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我国应急救援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提高安全保障与民众幸福指数。充分利用平台所形成的资源联结力量,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为民众提供道路交通救援、航空医疗转院等常态化航空医疗救援服务,提高民生救助水平,切实提升百姓幸福感、安全感。
中航材航空救援公司以最终实现“供需联通、上下贯通”为目标,努力成为政府应急决策的重要抓手,和相关企业救援能力和水平提升的有力途径。